close
?
對此,臺灣當局陸委會提出抗議,認為這是大陸媒體單方面“矮化”臺灣的行為,臺灣絕對不能接受。極獨的臺灣“時代力量”民意代表徐永明更是危言聳聽,稱北京“改名”的做法是“騎到臺灣頭上”的行為,除瞭表達抗議外,更該考慮以“臺灣”之名“重返國際舞臺”。
?
那麼“改名”風波到底怎麼回事,前因又是什麼?
?
問題一:真是4月11日“變天”的嗎?
?
現在可以肯定的是,在大陸方面在國際比賽中使用“中國臺北”,絕不是從4月11日起。
?
筆者查閱瞭新華社電稿庫,早在2014年9月20日《韓國奪得馬術盛裝舞步團體賽金牌》一文中就使用瞭“中國臺北”,原文寫道:“最終,東道主韓國隊繼多哈、廣州之後再次蟬聯亞運會盛裝舞步團體賽冠軍。日本隊和中國臺北隊分列第二、三名。”
?
2015年“中國臺北”也在使用。3月5日稿件《全英公開賽林丹、諶龍3局闖入第二輪》,寫道:“諶龍將與中國臺北的許仁豪交鋒。”
?
自2016年10月開始,在國際比賽中使用“中國臺北”的頻率明顯增加,包括中國羽毛球公開賽、世界柔道大獎賽、瑞典乒乓球公開賽、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亞太區、中國臺北網球公開賽等國際賽事。
?
與之相對應的是,從那時起,“中華臺北”的使用頻率陡然減少。目前來看,在新華社電稿庫中,最後一次在體育報道中使用“中華臺北”,是2016年12月12日,原文為:“女單方面,年僅19歲的中國隊小將何冰嬌與現世界排名第一的中華臺北選手戴資穎、成池鉉(韓國)、因達農(泰國)分在A組。”
?
因此,或許這樣的判斷是成立的:在2017年之前,媒體既使用過“中國臺北”,也使用過“中華臺北”,兩者並非相互排斥的關系。但如今,“中國臺北”逐漸取代瞭“中華臺北”的稱呼。
?
問題二:“中國臺北”與“中華臺北”到底是怎麼來的?
?
這要從台中進銷存管理系統1954年說起。
?
從中國奧委會官網上的介紹中,我們大概能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——
?
中國體育組織早在1910年10月成立,1922年即為國際奧委會所承認。新中國成立後,1954年5月在雅典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49屆會議上通過決議被繼續承認。但在1956年第16屆奧運會時,由於國際奧委會某些負責人制造“兩個中國”,允許臺灣當局也派隊參加奧運會,對此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提出抗議,中國奧委會於1958年8月宣佈與國際奧委會斷絕關系。
?
直到1979年11月26日,經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表決,又恢復瞭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地位。設在臺北的奧委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,用“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”的名稱留在國際奧委會內。
?
根據臺灣《旺報》報道,當時臺灣當局是這麼考慮的:為瞭可以讓臺灣選手參加國際比賽,讓臺灣在國際政治舞臺已經全面退下之際,仍有運動舞臺可以參與,最終由當時的地區領導人蔣經國拍板定案,提出“Chinese Taipei”這個“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”的名稱,以及梅花旗及“國旗歌”向國際奧委會同意註冊。1981年3月23日,臺灣當局與國際奧委會簽下協議書,確定英文名稱及旗歌。
?
至於英文“Chinese Taipei”該如何翻譯成中文,海峽兩岸有不同的譯法。大陸方面譯為“中國臺北”,臺灣方面則譯為“中華臺北”。當然,除瞭“中華臺北”與“中國臺北”之外,臺灣還有一個稱呼是“臺澎金馬特別關稅區”,主要是用在WTO世界貿易組織。
?
一晃到瞭2008年。臺灣地區馬英九上臺執政,兩岸關系逐漸改善,體育交往日漸頻繁。從那時起,媒體逐漸使用“中華臺北”來指稱臺灣地區體育代表團,出現瞭上文所提到的“中國臺北”與“中華臺北”並用的情況,這樣的“默契”到瞭2016年底被打破。
?
問題三:“名分”之爭到底爭什麼?
?
說到底,臺灣的“名分”就是兩岸關系的晴雨表,這與臺灣當局能否維持“邦交國”關系的道理大致相通。
?
在馬英九時期,由於執政的國民黨當局承認“九二共識”中“一中”原則,兩岸采取外交休兵,臺灣當局的“邦交國”數量保持穩定。等到不願意明確承認“一中”原則的民進黨當局上臺前後,分別出現瞭原先“邦交國”岡比亞與北京方面復交,聖多美與普林西比與臺灣“斷交”與北京復交等情況。
庫存管理軟體?
自去年“5·20”島內政黨輪替以來,從國際民航組織(ICAO)、國際刑警組織(ICPO),到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(WHA),臺灣當局都被拒之門外。
?
正如臺灣學者所言,臺灣通往國際社會的捷徑在北京。在沒有“兩岸同屬一個中國”的“壓艙石”情況下,臺灣當局的國際空間隻會被日益壓縮。同樣,大陸也在國際場合明確落實“一中”原則,這就包括在國際體育賽事的稱謂方面,“中華臺北”與“中國臺北”之變,就是一例。
?
(本文編輯:洪俊傑 編輯郵箱:shzhengqing@126.com 題圖來源:新華社 圖片編輯:雍凱)
台中製造業進銷存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